以改革創新“架橋鋪路”,蘇州工業園區加速“催化”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蘇省共建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蘇州作為核心承載區之一,其中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落戶蘇州工業園區。幾個月來,區域中心交出了一份“先行先試”的優異成績單——聚焦創新藥孵化和醫療器械領域,推動高校與企業“雙向奔赴”,把高校的“創新力”轉化為產業的“競爭力”。
破解“不能轉”:讓需求與技術精準對接
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區域中心強化需求牽引和目標導向的科研選題機制,在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形成了產業基礎、創新生態、合作模式等顯著優勢。
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顯著的集聚效應,并建立多層次的校企合作機制,包括科技副總、實訓基地、揭榜掛帥等協同創新機制,高校獲得感顯著提升。區域中心充分利用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這一國家級平臺的資源優勢,設立區域中心“揭榜掛帥”專項,面向區域中心參建高校開放申報。
破解“不好轉”:全鏈條服務提升成果成熟度
科技成果轉化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全周期護航。蘇州工業園區已建成100余家生物醫藥平臺,覆蓋從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到生產制造、銷售流通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平臺體系。
針對科技成果四到六階段的熟化需求,區域中心與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建設了核酸藥物、細胞治療平臺,并布局了合成生物、小分子研發平臺。
破解“不會轉”:打造專業團隊與金融工具雙支撐
技術轉移需要“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專業人才。區域中心組建專業化技術經理人團隊,依托蘇州科技商學院平臺優勢,以知識產權、資本賦能為核心,構建從專利布局、風險預警到商業化授權的全鏈條防護體系。同時,發揮長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資源優勢,以“登記”換“確權”,實現技術成果的快速確權和權益保障,并對進入驗證階段的項目給予一定概念驗證資金支持,降低項目初期風險。
此外,對于具備轉化潛力的項目,區域中心提供成果轉化基金和成果轉化貸款支持,并配套人才政策、產業政策等資源。
破解“不敢轉”:制度創新破除后顧之憂
區域中心以蘇州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山東大學等8家高校為首批試點,探索推廣“先使用后付費”機制,企業可“零門檻”試用技術,采取“零門檻費+階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許可費。
與此同時,區域中心與人保財險蘇州市分公司合作定制了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風險保障綜合保險產品——“園研保”。該產品首創包括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專利被侵權損失保險、專利執行保險、專利許可信用保險、侵犯專利權責任保險在內的四重綜合保險模式,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全過程風險保障。目前,“園研保”已正式落地,首單承保了蘇緣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與南京醫科大學和蘇州南醫大創新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為高校和企業提供“定心丸”,助力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破解“不愿轉”:以評價激勵激發動力
針對高校和企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區域中心通過舉辦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BioMatch及百校巡回路演等系列對接活動,促進高校與企業面對面交流,帶動更多高校從“要我轉”變為“我要轉”。
目前,區域中心已形成“需求牽引-平臺賦能-金融支撐-制度破局”的閉環生態,推動“高校研發-企業承接-區域發展”的良性循環。下一步,區域中心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對接高校院所征集科技成果,建立并發布“先使用后付費”專利成果庫,依托“園研保”為供需雙方成果轉化提供全過程風險保障,努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為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賦能增效。
編輯 唐曉雯
2025年3月27日